1955年股查查,台湾“教育部”发布了一项通知,决定在台北市举办一场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选拔考试。通过这次考试,优秀的学生将获得奖学金,赴美国深造。这一消息一经传出,很多家长纷纷踊跃为子女报名,抓住这次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,生怕错失了赴美留学的唯一途径。
那么,为何这段时间赴美留学显得尤为困难呢?其实,原因可以追溯到1953年,当时台湾出台了一项禁令,规定高中毕业生不得出国留学。这条规定的出台,源于国民党官员们对大陆收复台湾的持续担忧。为了避免在局势变化中处于不利地位,他们便将子女送往美国留学,保全后代的未来。而这种做法引发了民众的恐慌,社会的不安情绪愈发加剧。老蒋(蒋中正)对此十分愤怒,于是下令实施这一禁令,试图稳定局势。然而,老蒋的态度却很快发生了变化,这背后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原因——那就是他心爱的孙子,蒋孝文。
蒋孝文的父亲是蒋经国,蒋经国在1935年出生于苏联,母亲为苏联人。由于他是混血儿,从小便拥有英俊的外貌。然而股查查,蒋孝文的健康状况并不好,他早产且体弱多病,父母为弥补孩子的不足,给予了他过度的宠爱。老蒋第一次见到蒋孝文时,便对这个长孙产生了浓厚的喜爱之情。由于父母和爷爷的宠爱,蒋孝文逐渐变得更加不拘一格,无法无天。尽管蒋经国严格要求他,实施棍棒教育,但这并未能抑制蒋孝文的行为。相反,蒋孝文愈发桀骜不驯,逃学、打架、喝酒闹事成为家常便饭。有一次,他甚至差点误伤身边的卫士。
展开剩余70%由于蒋孝文的种种行为,老蒋决定将他送进陆军军官学校,希望通过军校锻炼他的品性。然而,这一决定不仅未能改变蒋孝文的行为,反而因蒋孝文与舞女的争执,引发了舆论风波。最终,蒋经国决定将这个“惹麻烦的”儿子送到美国,希望他能通过留学改变。尽管蒋经国的初衷是好的,但在当时,台湾已经禁止高中毕业生留学,要打破这一禁令并非易事。因此,他找到“教育部长”张其昀商量应对之策。
张其昀是蒋中正的同乡,一直受到蒋家的重视。面对蒋经国父子的请求,张其昀陷入了两难之中。经过深思熟虑后,张部长提出通过一次集体选拔考试的方式,以“国家需要”的名义进行留学名额的分配股查查,这样便能避免引起社会的非议。虽然张部长的出发点是好的,但他没有考虑到一个关键问题——蒋孝文的学业成绩无法满足选拔要求。结果,尽管蒋孝文的成绩仅为161分,远低于210分的最低录取线,张其昀决定只公布录取名单,而不公开成绩。
当录取名单公布时,蒋孝文的名字赫然在列,这引发了不少落榜生家长的不满。大家纷纷质疑,凭蒋孝文的成绩怎能入选?媒体也迅速介入,整个台湾的舆论一时间沸沸扬扬,要求公布成绩。最后,老蒋亲自出面,宣布蒋孝文放弃了这次留学计划,舆论才逐渐平息。然而,尽管风波未平,蒋孝文还是如愿踏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。
蒋孝文到达美国后,并未按照家人期待的那样收敛行为,反而继续过着放纵的生活。他在美国的生活充满了波动:先是进入军校,但因不适应两个月后便退学。接着,他进入了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商业学校,但因为醉酒驾车闯祸,成为媒体头条,甚至闹上法庭。蒋孝文并未从这些事件中吸取教训,反而愈加放纵自己,甚至在华盛顿上演了一个骗保丑闻,伪造钻戒失窃案。最终,因屡次作乱,蒋孝文被美国政府驱逐出境,不得不返回台湾。
虽然蒋孝文在美国的生活波折不断,但他仍与自幼相识的徐乃锦结婚。按理说,结婚后他应该收收心,但回到台湾后的他依旧过着声色犬马的日子。1970年,蒋孝文因酗酒和严重的糖尿病住进医院,最终因脑部受损,语言功能丧失,智商下降,四肢也无法活动,成为终日卧床的病人。尽管台湾医疗部门为他提供了最好的治疗,但仍未能恢复他的健康。
1988年,蒋经国去世,而蒋孝文在一年多后也因病去世,享年仅54岁。蒋经国晚年时,经常念叨着这个儿子,心中不免感到愧疚。蒋孝文的命运为何会如此悲惨,或许与蒋经国长期忙于政务,缺乏陪伴和关爱有关,而蒋孝文的母亲又过度溺爱,使得他逐渐走上了错误的道路。这个本来拥有显赫家世、可以大有作为的年轻人,最终却因自己的种种不成熟行为,早早地走到了人生的尽头。这样的家庭究竟是蒋孝文的幸运,还是不幸,或许无人能给出答案。
发布于:天津市翻翻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